南京艺林心理中心
9:00-18:00
025-85511119
抑郁了,到底该如何自救?
来源: | 作者:孟欣悦 | 发布时间: 2021-08-12 | 64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抑郁症,医学和心理学这两个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。两者结合,才能带来更科学客观的治疗视角。





世界卫生组织报道:全球每年超过80万人自杀。也就是说,平均每过40秒,就有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
广州某大学一女生失联,经过警方多方查找,最终确认遇难。在她的备忘录里,有这么一段话,“那么好的天里死掉,来生应该也会诞生在一个明媚的天气里”。言语间,透露出严重的抑郁情绪和轻生倾向,但是,她的家人并不知情。


2012年,一位叫“走饭”的网友,发了一条微博,成了无数抑郁症患者的树洞:“我有抑郁症,所以就去死一死,没什么重要的原因,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,拜拜啦”。截止到现在,这条微博下的留言已达160万条,而且每天都在增加,其中,很多人都流露出了轻生的念头。


抑郁,离我们远吗?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,高达100万。


01  抑郁症,离我们远么?


去年世界心理健康日,《全球健康调查》报告中显示,美国有28.4%的人经过自我检测后发现有抑郁症状。《柳叶刀》的数据:中国的抑郁人群已达到9000万,平均每11个人中,就有一个人有抑郁倾向。这个人,可能就是你的同事、朋友、家人,亦或是你自己。


「一个悲伤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到悲伤,而一个抑郁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抑郁。」很多人可能会疑惑:好好的,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呢?


《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》一书的作者左灯,曾在精神崩溃时对父亲大哭大喊:“我从小到大做了这么多努力,只是想让你们高兴一些,我不该得这个病,是不是后悔生了我……”面对她的偏激和极端情绪,父亲没有发怒、也没有反驳,只是温柔回应:我不需要你功成名就,不需要你才华横溢,出类拔萃,你什么都不用做,你就做我的女儿。


她还遇到了一个愿意守护她的男孩:男孩发给左灯的告白信息,慢慢的,她觉得自己在逐渐变好,“开始有了想活下去的渴望”。如果说,抑郁症患者是在黑暗的悬崖上独自前行,那么这点滴的温暖,就是为他们指路、甚至是救命的一盏明灯。


可惜的是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痛苦,认为孩子矫情、装病、事多……拒绝孩子的求助,对孩子的痛苦选择逃避或视而不见。完全没有考虑过这样对待孩子的后果有多么危险。


抑郁情绪引起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生活压力、基因遗传、季节变化、大脑激素不平衡等等。和感冒发烧一样,当抑郁情绪出现时,只要能及时对症下药,往往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

但是,当抑郁情绪来袭时,我们常常会选择压抑或者逃避,长此以往,便陷入了更深的抑郁漩涡中无法自拔,最后就演变成抑郁症。 精神医学规定,一般抑郁情绪不应超过两周;如果超过一个月,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,则可以肯定是病理性抑郁症状。


02  识别抑郁症的“隐藏信号”


这些抑郁症的常见信号,你有吗? 


▷ 睡眠、饮食习惯的突变


- 失眠/嗜睡,睡眠紊乱是抑郁症的重要前兆


- 食欲激增/丧失,体重在一个月内有超过5%的变化


▷ 疲劳,没精神


- 感觉身体被掏空,做点小事都没力气


- 开始回避社交,对身边事都失去兴趣


▷ 情绪化,觉着空虚,没有价值感


- 常常感到不开心,负能量爆棚


- 思维迟缓,感觉像加班三天三夜,注意力无法集中


- 怀疑人生的意义,甚至有自残、自杀念头


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有一个提醒,如果你出现:情绪每天都低落、空虚、没有价值感;疲劳、思维迟缓;你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丧失了兴趣;这三项中出现任意两项,而且持续两周以上,那么很可能已经处于患抑郁症的高风险之中了。 可是,很多人对这些“信号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或者怕被认为不坚强、太矫情,而选择了掩饰或沉默。 


如果,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:遇到困难情绪低落,却不敢向别人求助,不敢展露脆弱的一面;常常觉得好累,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,只想躲起来偷偷哭泣不敢让别人看见;内心已经千疮百孔,却装作一副乐呵呵的样子,更害怕别人突如其来的关心......你可能已经有抑郁情绪却不敢面对。


总以为一个正常的人,必须驾驭情绪,所以一旦负性情绪出现,下意识逃避,否认,自责。然而,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,只会累积,然后在某一天爆发,彻底摧毁你的生活。


抑郁,是我们的内在世界生了一场病,需要被看见。撑不下去的时候,寻求帮助,真的没什么大不了。如果我们总是“假装看不见它”,总想着自己咬咬牙坚持一下,挺一挺就过去了。可结果往往令人叹息。


不要再用自己的经验来衡量他人的感受了,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体验和感受。没有得过抑郁症,是无法体会抑郁症的痛苦的。帮助抑郁症者最重要的就接纳与陪伴。


03  抑郁了,到底该如何自救?


其实,面对抑郁情绪,每个人都有“自救”的能力,关键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方法。就像身体病了需要吃药打针,抑郁,值得你认真地给它一剂药方,而不是继续忍受着悲伤和孤独。想要变好的唯一方式就是面对,坦然承认自己生病了,为防止病情复发,还要坚持吃药。“因为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比药物大得多。”


大多数人对抑郁症都有着错误认知:抑郁症 =「不坚强」「矫情」「想太多了」「出去散散心就好了」


可事实上,每一份忽视和误解,都会让我们在抑郁的泥塘里越陷越深。除了认知以外,大部分人还有另外一个困惑:如果我抑郁了,该找谁帮助我?


找精神科医生?好像我有病似的。找心理咨询师?不知道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。其实,抑郁症,医学和心理学这两个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

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神经递质,评估自身的精神状况。

而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疗愈创伤,找到最适合的自我调节方法,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。两者结合,才能带来更科学客观的治疗视角。









热门文章